全球能源轉型預期支撐近中期天然氣需求增長
來源:中國石化雜志
2021年8月,韓國正式通過立法程序將2050年碳中和定為國家目標,并提出2030年要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35%以上。近年來,世界能源行業低碳發展邁入新階段,包括中國、歐盟、日本、英國在內的多個能源消費體承諾深度參與全球清潔排放治理機制,積極推動面向氣候中性的能源轉型。從中長期看,各國面向低碳乃至無碳的能源清潔轉型,勢必對包括天然氣在內的各類化石能源需求增長帶來巨大沖擊。但從近中期發展看,全球范圍內的能源清潔轉型或將推動世界天然氣需求預期增長。
首先,天然氣是現階段面向低碳轉型最便捷經濟的過渡能源,全球性降碳減排趨勢將為天然氣近中期消費增長提供較大空間。從消費結構看,煤炭和石油在中、日、韓等國家中能源消費中占比較高,各類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占比較低。韓國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占比分別為42%、26%和17%,而其40%以上電力來自煤炭,僅有不足5%為可再生能源。從經濟角度看,部分國家從使用煤炭等化石能源發電直接轉為使用風能及光伏發電等,將付出現階段難以承受的成本。根據伍德麥肯茲公司測算,目前日本太陽能發電競標平均報價高達每千瓦時0.12美元,森林眾多和多山地形等自然環境因素也將大幅提高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而隨著技術進步推動天然氣發電領域效率提高,部分天然氣發電項目與燃煤發電相比逐漸具備了競爭力。目前,日本和韓國部分天然氣發電項目的平準化度電成本已低于燃煤發電。在今年下半年歐盟碳市場上碳價屢創新高的背景下,該區域天然氣發電與煤炭發電在經濟性上的差距將大幅縮小。
從能源替代看,等熱值的天然氣消費產生的碳排放僅為煤炭消費產生碳排放的一半左右,具有較好的降碳減排效果。同時,部分煤炭消費量較高的國家,其天然氣消費量同樣在全球范圍內排名靠前,如歐盟、英國、日本、韓國和中國五方合計消費世界LNG約75%左右。上述國家完整的天然氣消費產業體系能夠在較短時期內滿足對部分煤炭需求的替代。
其次,碳捕集、封存與利用(CCUS)和甲烷蒸汽重整制氫等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將為天然氣近中期消費增長提供有力支撐。一是CCUS技術為油氣產業應對能源轉型爭取有利時間。石油企業通過利用二氧化碳實施驅油增產及利用老油氣田實施二氧化碳封存等,主觀上實現了油氣開發中的“碳中和”,客觀上也為天然氣作為化石能源消費延長了時間。二是CCUS技術在天然氣發電等領域使用,為天然氣消費增長拓展了空間。國際能源署(IEA)2020年10月發布的《CCUS在低碳發電系統中的作用》報告指出,CCUS技術能夠為天然氣發電廠在未來電力系統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保障作用提供有效支撐。三是甲烷蒸汽重整制氫等技術,能夠使天然氣作為原材料,通過與二氧化碳的復雜作用,直接參與無碳排放“藍氫”制造工藝中,同時產生納米碳等高附加值產品,同樣為推動天然氣消費增長創造了機遇。
但從供需平衡的角度分析,隨著包括能源轉型在內的多重因素推動,全球天然氣需求近中期持續增長,世界天然氣市場供需平衡或將大幅趨緊。2014年下半年至今,受低油價等因素影響,國際石油公司持續降低投資,大概率導致未來數年內上游板塊天然氣產量增速放緩。2020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持續擴散造成世界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對天然氣產業發展同樣影響較大,短期內在需求側和供給側都給天然氣市場帶來明顯不確定因素。而由于近年來國際市場上天然氣現貨供應較為充足,現貨價格相對較低,天然氣進口國更愿意通過現貨市場而非簽訂長協合同獲取資源,而長協和約的減少,將導致石油公司新建LNG液化生產線等大型天然氣項目意愿降低,同樣影響未來全球天然氣需求增長保障。